当前位置: > 鱼类博物馆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草食性珊瑚礁鱼类与珊瑚复育的关系

时间:2019-04-26 00:24 点击: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迁,以及人为对珊瑚礁的干扰,珊瑚白化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迁,以及人为对珊瑚礁的干扰,珊瑚白化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虽然短期的白化,在环境状况恢复时,珊瑚还可以继续生长,而如果时间过久,珊瑚就会死亡,必须靠新的珊瑚苗重新附着到礁区生长。但只要珊瑚一死亡,藻类马上乘机生长,造成珊瑚苗无法附着。此时就凸显草食性珊瑚礁鱼类以及海胆在珊瑚复育上的地位,尤其是啃食性的草食性鱼类。 

  藉由草食性鱼类不断地啃食礁石表面,可不断地清除礁石表面,以供珊瑚苗着生。另外,草食性珊瑚礁鱼类平均寿命远长于洄游性鱼类,很容易面临被过度捕捞的命运。例如,鹦哥鱼在海鲜餐厅里俗称「青衣」,常见的体长在 20 至 40 公分,年龄介于 2 至 14 岁;粗皮鲷在渔市场的体长介于 15 至 25 公分,年龄竟可涵盖 1 至 45 岁。如果这些草食性珊瑚礁鱼类被人们大量捕捉后,族群恢复困难,藻类就容易过度繁生,进而抑制珊瑚的着床与生长。 

  一九九八和一九九九年圣婴及反圣婴现象,使得珊瑚白化情况扩大,根据研究指出,珊瑚白化后的一至二年间,可能是因为藻类大量繁生,草食性鱼类如鹦哥鱼、粗皮鲷及臭都鱼的数量随着大量增加。如台湾北部、东北部、澎湖、垦丁等地出现大量的臭都鱼群,甚至由于鱼群密度过高,以致受线虫感染而大量暴毙,感染源至今仍不明。 

  民众喜欢食用珊瑚礁鱼类,特别是草食性鱼类,也就等于间接的破坏珊瑚礁生态。


(责任编辑:佳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