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数字昆虫博物馆移动版

> 科普百科 > 生物学特征 >

鞘翅目生物学特征

有翅亚纲的1目。体壁坚实、 口器咀嚼式、前翅成鞘翅的全变态昆虫。为昆虫纲中最大的目。本目昆虫体壁坚硬,特别是前翅角质化,所以通称甲虫。世界已知约 33万种,约占世界已知昆虫总数的1/3,下分22总科,135科。中国已知约近7000种,分隶17总科,105科。

形态特征:体壁坚硬。触角11节,丝状、棒状、锯齿状、 栉齿状、 念珠状、鳃叶状或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一般发达,有的与身体等长,有的近于消失。复眼较发达,有的退化或消失,有的分裂为上下两个,例如豉甲科、拳甲科的拳甲亚科和天牛科的雉天牛属等。很少有单眼,如有,则每侧一个或仅中央一个,例如皮蠹科中的很多种类和隐翅虫科的Metopsia等;前胸发达;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静止时覆在背上,盖着中后胸以及大部或全部腹节(中胸小盾片一般均外露),两鞘翅的内缘在背中线相遇成一直线,鞘翅外侧向腹面弯折的部分称为缘折,缘折有宽有窄。后翅膜质一般很大,纵横折叠藏于鞘翅下,在不同类群中有不同的折叠方式。在沙漠或高山上生活的一些甲虫有的后翅很短或无,例如荒漠中的某些拟步甲,喜马拉雅山的短翅芫菁;有的后翅十分狭长,例如缨甲科,后缘饰有很长的毛,与缨翅目的翅相似。

腹部10节,从外面一般仅能看到7~8节背板和5~7节腹板;末节背板一般较坚硬,称为臀板。足具有各种形态变异,适于急走、游泳、跳跃、挖掘或攫取;跗节数目多变化,原始节数为5节,有的减少为4节、3节、2节或1节,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例如金龟子亚科某些种类的前足跗节消失;有时3对足的跗节数目可不一致,如5-5-4式或4-4-3式,人们用来作为分大类或分科的特征。爪一般1对,有的只具单爪,例如蚁甲科和象虫科的某些种类。爪有单齿式,即简单的1对爪;附齿式,即每个爪的基部有1个片状齿;双齿式,即每片爪纵裂为二。有的爪的内缘生有一列梳状齿,例如朽木甲科和芫菁科的某些类群爪具栉齿。雌虫产卵管一般由第9腹节延伸而成,产卵管的长度因产卵习性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在树皮下产卵、幼虫在枯死的树木或木材中生活的类群,如天牛科、拟天牛科、长扁甲科等,产卵管都比较长;凡是在地表下产卵的,如步甲科和埋葬虫科的一些种类,产卵管都粗短而且强烈骨化,以适应掘土工作;凡在物体表面产卵或利用喙把卵推入预先掘好的洞中者,产卵管十分短缩,例如象虫科、叶甲科、金龟子科和长角泥甲科等。

雄外生殖器主要由阳茎和阳基两部分组成。阳茎一般为一骨化较强的管状物,其末端的开口称为交配囊孔或端口。阳基又称阳茎基,它的基部常呈“V”形或“Y”形;阳基的两臂围抱阳茎;凡阳基两侧臂在阳茎背面相连接的,称为环形;而两侧臂仅位于阳茎的腹面或两侧,并不在阳茎背面相连接的称为半环式。阳茎的端部有时形成一对突起,称为阳基侧突,雄外生殖器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是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此外,本目各大类群的雄外生殖器亦具有一定的差异,人们常利用这种差异作为大类群分类的依据。

在内部形态上,马氏管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鞘翅目的马氏管一般为6根或4根。6根的是原始型,见于阎虫总科、水龟虫总科、花甲科、丸甲科、沼甲科、泥甲总科、伪郭公科、 小丸甲科以及藻食亚目的一些类群。4根的见于隐翅虫总科、金龟子总科、叩头虫总科的很多种类以及萤总科和肉食亚目。马氏管的数目和构造是本目各科归大类时常用的分类依据。甲虫的身体大小差异也很大,最小的如缨甲科的Nephanes titan,体长仅0.25毫米,最大的如天牛科的Macrodontia cervicornis,包括上颚在内,长达155毫米。雌雄两性腹末节腹板、足、触角、头、胸、喙等形态均有差异,体型大小也不同。一般雄虫的形态多变异,雌虫变异较少。
幼虫分头部、 胸部(3节)和腹部(10节)。头部两侧各有1~6个单眼;触角3节。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对,跗节上有爪1对。腹部无腹足;一般在第9节背板上有1对骨化的尾突(与尾须同源),第10节无附肢。气门呈环形,共9对,第1对着生于前胸与中胸之间,其余8对着生于腹部第1~8节上。体型有蛃型、 蚧螬型和无足型(见图)。 (责任编辑:颖晖)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