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世界现存最大的双壳贝类 “砗磲”[chē qú]一名始于汉代,因为其外壳表面凹凸不平的沟槽,好似古时车轮留下的印辙,于是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车渠”。后人又因其石灰质外壳坚如磐石,造字时便加上“石”字偏旁写作“砗磲”。 ![]() 早在1521年,欧洲探险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就在它的航海日志重详细描述了这个神奇的物种。最大的个体记录是1817年在苏门达腊岛西北海岸发现的一只巨型大砗磲,它的壳宽达137厘米,重量超过了230公斤,这只巨型的砗磲如今陈列在北爱尔兰的一间博物馆中。 其实,大砗磲并不具有攻击性,它们闭合双壳的力量虽然惊人,但这只是一种防御行为,而且闭合前必须排去海水,因此过程十分缓慢。何况,成年大砗磲几乎是唯一无法完全紧闭双壳的贝类。 大块头总是难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小型砗磲的贝肉常被当成美味,在日本、法国、东南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国,小型砗磲一直被当成食用贝类;各种砗磲的外套膜色彩绚丽,这使得人工培育的小型砗磲在水族市场上人气颇高;大型砗磲的外壳不仅被当作各种工具,也是装饰材料和工艺品不可多得的原材料;正因如此,大砗磲厚重的外壳也给这个物种带来了沉重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