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湘粤交界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相信国内的自然爱好者对于这片区域都不会陌生。保护得完好的原始林,众多的特有野生动植物,使得踏足南岭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 上大学后兼职作为自然导师,使我连续三年踏足了这片我心中的圣地,今年我两度南岭,一共待了10天总共9个晚上,观察到的物种非常丰富。 我的物种观察是以两栖爬行为主,其后是昆虫和其它,图片太多,这篇先发爬行纲和两栖纲。 南岭的蛇类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有一些十分特别和稀有的种类,像角原矛头蝮蛇、莽山原矛头蝮蛇、方花丽斑蛇、白头蝰等,这些我都没见到,但是今年南岭仍为我增添了许多个人新纪录。
福建华珊瑚蛇,这是我今年在南岭发现的第一条蛇,福建华珊瑚蛇是南岭中高海拔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眼镜蛇科的毒蛇,一般以盲蛇和钝尾两头蛇为食,常在夜间活动,色彩非常鲜艳,性格也比较温顺,和中华珊瑚蛇的区别在于它的头部白色带是V字型的,而中华珊瑚蛇是横的,而且一般在低海拔出现。
福建竹叶青蛇,南岭最容易的见到的一种蝮蛇,经常在水沟边伏击两栖类和哺乳类,其中一晚观察到四条竹叶青一起盯着一个水坑准备捕食蛙类。雄性眼睛是红色的有体测线,而雌性没有,如后两图所示。
尖鳞原矛头蝮蛇,和竹叶青一样常见,但是更危险,攻击距离很远速度很快,毒牙还长,在保护站周边就住着两条,和落叶木板混合在一起很难发现。
台湾烙铁头(原山烙铁头华东亚种),算是今年的惊喜,这种伏击型的猎手很少出现在路边,然而这次我运气不错,南岭产的台湾烙铁头的体型都非常红,可能比角原矛头蝮还要更难发现。
绞花林蛇,后沟牙毒蛇,和尖鳞原矛头蝮长得挺像,但是有大大的眼睛,头上的鳞片也不是密集的小鳞片,林蛇虽然攀爬能力很强,但是总能在排水沟里面见到,牙口也很厉害,刚摸完青蛙把玩这条还没有筷子粗的绞花宝宝,被狠嚼了两口,立刻出血了。
黄链蛇,最常见的无毒蛇,咬人特别凶,臭腺味道很酸爽。
黑背链蛇(黑背白环蛇),南岭中高海拔常见的白环蛇,但是通常都在十点后才能见到,一样是咬人很凶。
翠青蛇,实在是没想到1200米左右的海拔还会经常有翠青蛇活动,在广州也经常能见到的蛇,但是南岭的翠青蛇个体都非常大,见到两条超过一米五的。
颈棱蛇,伪蝮蛇,往年见到的数量挺多的,今年只见到一条,只捕食两栖类的蛇,当地人叫牛屎包。和蝮蛇的区别也是头部的鳞片,非常温顺。
崇安斜鳞蛇,会抬起脖子模仿眼镜蛇,性格非常凶猛,也是喜欢捕食两栖类,南岭有三种斜鳞蛇,这次见到了三种,但是只有这条绿色的崇安是活蛇。
玉斑丽蛇,中高海拔原始林的瑰宝,这是此行我觉得最美的一种蛇,尤其广东产的玉斑丽蛇偏红色,还有着非常大的体型,小朋友们也很喜欢它,只可惜因为宠物贸易这种蛇的数量减少的非常快。
脊蛇属两种,一种偏棕色有黑色的脊线,一种偏黑色,可能是棕脊蛇和黑脊蛇,脊蛇属晚上活动,在落叶层较厚的地方栖息,小朋友们都叫它“彩虹蛇”,光照下会有非常美的反光。
无论白天晚上都能见到数量十分丰富的丽棘蜥,从鲜绿色到暗灰色都有,此种应该和变色树蜥一样有一定的变色能力。
蛙类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只可惜只认得其中的几种。 花臭蛙,叫臭蛙是因为分泌液有臭味,但我个人觉得是青苹果味。
棘胸蛙,中海拔溪流里面的霸主,体型非常大,但因为硕大的体型而经常被当地人捕捉,我夜行的时候就见到了捕捉棘胸蛙的当地人,顺手举报了。
莽山异角蟾,莽山是它的模式产地,但其实在南岭山脉和广东中部的南昆山都有分布。
掌突蟾,第一次见,长得很特别的蟾蜍。
崇安髭蟾,也叫胡子蛙,但是只有繁殖季节的雄性才能见到胡须状突起,8月份的时候都看不到,有着很黑的大眼睛。
此行唯一的有尾目,黄斑肥螈,刚好遇到远离水源寻找食物,是2016年发表的新种,这也是我第二次在野外拍摄到有尾目,还是非常激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