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南,人们肯定会想起蓝天白云、阳光沙滩,还有……美女比基尼。 但是这座美丽的海岛真正吸引我的却是中南部的一大片天然的热带雨林以及超过60生活在这里的蛇类。 这个假期,也是趁着带活动的机会,我时隔13年再次踏上海南岛。这一次,我来到了海拔约600米的尖峰岭天池附近待了将近11天。
尖峰岭的水库“天池”以及周边云雾笼罩核心区热带雨林
然而这次我却“幸运”地遇上了十年一遇的寒流。期间山上的最低温只有3度,常年住在山上的小卖部老板告诉我从来没这么冷过,这也让我寻找尖喙蛇和海南省产的福建丽纹蛇的计划泡了汤。
因为低温,雨林里的水汽总是很重
但是难得到了这么好的地方,晚上还是会想出去碰运气,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带上手电,穿够衣服,乘着11路车就出发了。 在来到尖峰岭的第三天,在离住处大概五公里的位置,我终于见到了一条黑白相间的小蛇,但是白色的鳞片却显出淡淡的粉色,这便是分布于海南岛的一种特别的蛇类——粉链蛇。
在海南发现到的第一条粉链蛇
粉链蛇,学名 Lycodon rosozonatum Hu et Zhao,原先划分在链蛇属。链蛇属(Dinodon) 和白环蛇属(Lycodon)合并后,中文名沿用链蛇属。 海南分布有三种链蛇,分别是细白链蛇、黄链蛇和粉链蛇。粉链蛇本是海南特有种,不过前些年在越南亦有发现报道。文献记载粉链蛇喜欢于平原和丘陵近水域处并在傍晚活动,而我是在一片菜田旁边的沟渠发现了它,基本和文献是吻合的。
看到图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了,这蛇不仔细看一点都不粉,和白链蛇不好区分,为何还叫粉链蛇呢。这在我临走前一晚找到了答案。 在下山的前一天,晚上的最低气温终于回到了20度以上,因为低温郁闷了这么多天的我决定今晚走一个通宵。在带完小朋友夜间观察后我拜托家长将我送到前几天见到蛇的地方,然后我继续往低海拔走。 没过多久我就见到一条红黑相间的蛇往墙缝里钻,我冲过去扯住了蛇尾,蛇受惊排出了粪便和酸,典型的链蛇香气喷洒在了我的手上,味道和放了几天的臭海鲜差不多,一番拉锯之后,我终于把它从墙缝里拽了出来,但是那味道至少要在我手上留个两三天了。
生怕它跑了,立刻用手机记录,结果连对焦都没对好
这是一条成体的雌性粉链蛇,非常健康,此时可以看到幼体的白色花纹在成体已经变成了如玫瑰般鲜艳的粉红色甚至有些带橙色 。google上能搜到一些花纹颜色较浅的成体,在此就不Po图了因为当时看了没保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跳过去搜索。
这条蛇决定了我今晚不会空手而回,在凌晨三点左右我走回到这片区域,又观察到几条幼蛇在这附近的沟渠中活动
这次观察到粉链蛇活跃的时间应该是深夜到凌晨这段时间,而不是文献记载傍晚,看来粉链蛇的生活习惯和大陆的亲戚还是差不多的。 在广东我曾经和几种链蛇亲密接触,粉链蛇和它们虽然是亲戚,但却有小不同,我观察到的几条粉链蛇受惊的时候的,第一选择会像环蛇一样羞涩的将它的头藏在身体下面,只有不断的受到打扰才会抬起前半身进行攻击。
想把头藏在身下但没藏好的银环蛇
另外,剧毒的环蛇属和链蛇属的区分方法,最准确的是看脊背的鳞片,如果脊鳞扩大像正六边形的就是环蛇。
图片来源:kevin messenger 的flickr,上是环蛇,下是链蛇,博主是外国的爬虫学者但经常在中国考察,可以跳过去去看看,挺有趣的。
仔细观察,粉链蛇脖子后的脊鳞竟也会像环蛇一样扩大近似六边形,这也是一个它的特别之处。如果这是它一种拟态剧毒环蛇的性状,那我承认它真的是模拟的非常像了,因为我在见到第一条小粉链蛇的时候,它的脊鳞确实让我迟疑吃惊了一下,这是我见过模拟环蛇最成功的链蛇了。
粉链蛇幼体的脊鳞,竟然也和环蛇一样是正六边形的
粉链蛇成体脊鳞虽然不如幼体明显是六边形,但总的还是有扩大的
黄链蛇和福清链蛇的脊鳞则和其他鳞片形状大小区别不大
夜间的寻蛇活动是在工作完成后我才能出发,因此我将一大一小两条粉链蛇暂时扣留了一下,让小朋友们可以观察,广东省的链蛇食性比较杂,大部分喜欢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我试着丢了一只小壁虎,它很快就吃掉了,果然链蛇都是吃货,完全不怕生。
当然最后我并没有把蛇带回到广州。虽然粉链蛇应该也是一类比较容易饲养的蛇类,但是它们的分布确实非常狭窄,看似种群密度高,但可能数量也并不大,因为与大陆不相连,岛屿上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比较脆弱,也比较独特。就把它们留在这里,希望它们能世代在此繁衍下去。 (责任编辑:佳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