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贝类保护

时间:2019-07-30 15:12 点击:
贝类,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自然界造物万化,这种多外覆硬壳而内在柔软的神秘动物,自与人类相遇之日,便开始绽放无穷魅力。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将其穿孔制作成饰品,新石器时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09/a216a41b416343c18079c23846318862.jpeg
      贝类,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自然界造物万化,这种多外覆硬壳而内在柔软的神秘动物,自与人类相遇之日,便开始绽放无穷魅力。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将其穿孔制作成饰品,新石器时期又成为随葬之物。而自殷周时起,贝与智慧的中国人开始发生奇迹般的灵感迸发。从流通货币,生产工具,再到观赏艺术,在唐代,贝壳化身贝雕、贝饰等,化身为一件件华丽的艺术品,以其神秘形态,润泽色泽以及瑰丽纹理,结合灵巧的做工与坚守的匠心,震撼着华夏大地乃至四方海外的世人。
          近年来,贝壳收藏与加工蔚然成为一门行业,而由于渔民过度捕捞,使得贝壳数量急剧下降,而那些原本珍稀的贝类更是命运堪忧。同时,为了获得贝壳,工人对贝的处理十分血腥残忍。
      这几年对贝壳过度捕捞的行为导致贝壳越来越稀少。许多渔民为了获得贝壳,用残忍的手段--冷冻或者铁凿把打捞的贝杀死。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09/84132715752f449087555f358b27d9d4.jpeg
      人们接受着海洋的馈赠,也应当承担珍惜海洋,保护海洋的义务。贝艺的产生,是一次人类与自然界共同编织的美梦。贝壳摆脱人们印象中作为工具用途的束缚,华丽转身为质感美学,是一次呼应大自然的升华。而人们对于贝艺的根本--原材料的保护,则如同贝的壳一般,应紧紧守护,不可远离。
      亘古以来,自然一直施展着它的慷慨,而智慧的人知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定下传世约定---不能一味索取。古时,《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可喜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农业部发布了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调整公告,对鱼类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放眼世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也采取积极行动,进行一系列科学的保护。
      只有当海底贝类有了稳定的栖息生养之地,才能经人类之手,从海底浮起,穿越海域的距离,化身食物、工具、艺术品,给人类的生活赋予深海的气味与魅力。取之于海,而回馈于海,是人们与海洋最美丽的约定。


(责任编辑:若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