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普百科 > 生物学特征 >

膜翅目生物学特征

时间:2021-02-09 19:01 点击:
翅膜质、透明,两对翅质地相似,后翅前缘有翅钩列与前翅连锁,翅脉较特化;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但在高等类群中下唇和下颚形成舌状构造,为嚼吸式;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刺状
翅膜质、透明,两对翅质地相似,后翅前缘有翅钩列与前翅连锁,翅脉较特化;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但在高等类群中下唇和下颚形成舌状构造,为嚼吸式;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刺状或针状,在高等类群中特化为螫针。头部明显,正面观横形,有时几成球形,颈部细小,可自由转动。触角形状多变化,有丝状、棒状、膝状、栉状和扇状等,通常以雄性为发达,多为13节,雌性较短,多为12节,少数种类节数减少到6—8节。复眼1对,较发达,位于头部两侧。单眼3个,位于额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数种类单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为咀嚼式,各组成部分的形态构造以及下颚须和下唇须的节数、形状、长短常可作为分类特征。蜜蜂总科的口器为嚼吸式,下颚、下唇延长成喙,用以采食花蜜。

 胸部包括前、中、后胸及并胸腹节。前胸一般较小,横形或不明显。头与前胸之间有颈,有的前胸前缘明显锋锐,将前胸与颈分开,有的前缘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无沟缝,有的则有1对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纵沟,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圆形、三角形、卵圆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长或具叉状突起。并胸腹节是由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状、大小、长短、倾斜度等变化很大。许多种类(细腰亚目)腹部第2节缢缩成细柄状,称为腹柄或“腰”。 胸足3对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种类的转节为2节;有的前足腿节膨大,如肿腿蜂;有的后足腿节特别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种类;蜜蜂总科的后足则特化成携粉足。跗节2—5节,末端具爪1对腹部通常10节,少的只可见3—4节。细腰亚目的第1腹节已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通常很小,或呈柄状。雌虫第7、8节腹板变形,形成产卵器。

膜翅目昆虫的产卵器极度特化,适于锯、钻孔和穿刺等,同时有产卵、蜜刺、杀死、麻痹及保存活的动物寄主食物的功能。产卵器的形状变异很大,有的呈长针状,有的呈短锥状,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为防御器官而已失去产卵作用。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节腹板及生殖节组成,生殖节主要包括生殖突基节、阳茎、阳茎腹铗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隐藏于体内,一般种间变异很大,是种类鉴别的重要特征。

根据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膜翅目幼虫分为两类。一类为蠋型幼虫:体型近似鳞翅目幼虫。即体表通常有毛斑,头部骨化程度强,上颚强大,具触角及下颚须,常有侧单眼,除胸足正常发达外(少数退化),还具腹足。与鳞翅目幼虫的主要区别是,腹足数目在6对以上(如叶蜂类为6—8对),无趾钩。蠋型幼虫多营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类为无足型幼虫:如腰亚目的幼虫。体无色斑,无足,头部骨化弱,口器及触角退化,触角柔软不分节,下颚须乳突状,上颚弱,无单眼。多营寄生或拟寄生生活,或生活于由母蜂准备好的饲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数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虫瘿。

 多数种类都具有两对正常的膜质翅,且前翅显著大于后翅,仅少数种类的翅退化或变短。前翅前缘通常有翅痣,其形状多有变化。多数种类的翅脉较复杂,纵脉多愈合或变形,并与横脉围成若干翅室。对脉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学者意见不一,较常用的为康氏系统(Comstock和Ross系统)。有的种类翅脉极为退化,翅脉在膜翅目分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责任编辑:颖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