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皮结构包含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一些典型特征,例如存在高度角化的外层,通过由垂体和甲状腺控制的蜕皮过程定期更新。局部增厚(通常称为疣)很常见,例如在蟾蜍身上发现的疣。皮肤的外部周期性地脱落,大部分是一块,而哺乳动物和鸟类则以薄片形式脱落。两栖动物经常吃脱落的皮肤。蚓螈目在两栖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在皮肤沟之间的真皮中嵌入了矿化的真皮鳞片。这些与硬骨鱼鳞片的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肤浅的。蜥蜴和一些青蛙在真皮中形成骨质沉积物的骨皮有些相似,但这是趋同进化的一个例子,在不同的脊椎动物谱系中独立出现相似的结构。
两栖动物的皮肤是可透水的。气体交换可以通过皮肤进行(皮肤呼吸),这使得成年两栖动物能够在不上升到水面的情况下进行呼吸,并在池塘底部冬眠。为了补偿其薄而脆弱的皮肤,两栖动物进化出了粘液腺,主要是在它们的头部、背部和尾巴上。这些产生的分泌物有助于保持皮肤湿润。此外,大多数两栖动物都有颗粒状腺体,可以分泌令人厌恶或有毒的物质。一些两栖动物毒素可能对人类致命,而另一些则影响不大。主要的产毒腺,腮腺,产生神经毒素蟾蜍毒素,位于蟾蜍的耳朵后面、青蛙的背部、蝾螈的眼睛后面和蚓螈的上表面。
![]() 图1 青蛙皮横截面:A.粘液腺; B.色素细胞; C.颗粒毒腺; D.结缔组织; E.角质层; F.过渡区; G.表皮; H.真皮
两栖动物的肤色是由三层色素细胞(称为色素细胞)产生的。这三个细胞层由黑素细胞(占据最深层)、蓝素细胞(形成中间层并含有许多颗粒,产生蓝绿色)和脂质细胞(黄色,最表层)组成。许多物种显示的颜色变化是由脑下垂体分泌的激素引发的。与硬骨鱼不同,神经系统无法直接控制色素细胞,这导致颜色变化比鱼类慢。颜色鲜艳的皮肤通常表明该物种有毒,是对捕食者的警告信号。
![]()
图2 芦苇蛙(Hyperolius viridiflavus)颜色鲜艳,是典型的有毒物种
(责任编辑:靓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