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砗磲简介
长砗磲(学名:Tridacna maxima),台湾称作长砗磲蛤,是帘蛤目砗磲蛤科砗磲蛤属的一种。常栖息在浅海珊瑚礁、岩石底。
![]()
形态特征
常栖息在浅海珊瑚礁、岩石底。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东非、红海以东,及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亚以西、澳洲以北和日本九州、纪伊海域以南的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 [1] 长砗磲长度为35-40厘米,在水下露出的外套膜的颜色为蓝色。
长砗磲贝壳较小,长卵圆形,前端突出,后端短,中部膨大。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壳顶前方中凹,为长卵形的足丝孔,孔缘有稀疏的齿状突起。壳后背缘斜,腹缘呈弓形弯曲。壳表面黄白色,具5-7条强大的鳞状放射肋,肋间有细肋纹,内面白色。 [2]
长砗磲最主要的特征是贝壳的高与宽相比较长,贝壳外面的肋有5~6条,但是肋上的鳞片比鳞砗磲要小的多。在水中生活的环境与鳞砗磲相同,不同的是长砗磲在水下露出的外套膜的颜色是蓝色的。库氏砗磲的贝壳外面有5条肋。这个数量是固定的,肋上没有鳞片只是细细的纹路,这是区别前两种砗磲外壳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最大的特征是库氏砗磲贝壳是所有瓣鳃类中个体最大的。
长砗磲,贝壳长卵圆形,壳极坚厚,一般壳长约170mm,壳高约90mm,宽与高近等。两壳大小相似。前端突出,延长;后端短。壳顶前方中凹,为长卵圆形的足丝孔,孔周缘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壳背缘斜。韧带黄褐色,长几达腹缘。壳表黄白色,具有自顶部直达腹缘而向前方斜走的强大鳞状放射肋5-7条,肋宽显着大于肋沟。近壳顶部放射肋的鳞片低伏,多呈覆瓦状排列;近腹缘的鳞片较突起,腹缘呈弓形弯曲。壳内面白色,边缘淡黄色,具光泽,并有与壳表放射肋丰应的凹沟。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收足肌痕与闭壳肌痕近相等。外套痕明显。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东非、红海以东,及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亚以西、澳大利亚以北和日本九州、纪伊海域以南的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
中国分布于南海,如海南、西沙群岛等沿海。
![]()
生活习性
长砗磲生活在珊瑚礁或海砂表面,以浮游生物、藻类为食。
![]()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责任编辑:宋以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