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砗磲简介
鳞砗磲(学名:squamosa)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鳞”。整个贝壳上有数排大鳞片,很多生物都以其作为避难所,像小螃蟹、贝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贝壳是对称的,当需要时会闭合的很紧。一般生活在鹿角珊瑚丛中,用足丝固定着。长长的触须长在开口处向内的地方。在水族箱中能够长到24厘米或更大。
![]()
形态特征
鳞砗磲,贝壳卵圆形,厚重坚实,壳长约200mm,壳高约130mm,壳宽约136mm。
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亦近等。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孔边缘具有肋状突起若干条,近壳顶的大而突出,排列紧密,向前端渐稀不清。壳背缘稍平。外韧带黄褐色,长约为具壳后半部的3/4。壳表黄白色,生长线细密,具有4-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肋间沟内又有宽的放射肋纹数条。肋与沟使腹缘弯曲呈波状。于壳顶附近常因磨损而使鳞片脱落。壳内面白色,具有光泽,铰合部长,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中部。外套痕明显,生活时外套膜缘红褐色。
贝壳极厚,呈杯碗形扇状。就体形比例而言,是砗磲中最重的蛤,但其尺寸和重量远不及巨砗磲。壳顶后方有一大足丝孔,壳表有4—12条肥圆而突出的放射肋,其宽度从壳顶到壳缘迅速膨大。肋上有凹槽状鳞,自上至下逐渐变大。壳缘的形状与肋与其间隔沟槽的轮廓相对应。壳表白色,常染有橙色及黄色,内面白色。突起的鳞片是鳞砗磲的标记。
![]()
生态习性
在海里生活的鳞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鳞砗磲也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鳞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鳞砗磲和虫黄藻有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彼此都有利。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鳞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鳞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鳞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一扇贝壳便可以供给婴儿做洗澡盆使用。鳞砗磲的贝壳可以做各种用具,肉可食用。
![]()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常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