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由3个基本相带组成,即礁前带、礁核带和礁后带。
礁前带:包括礁前塌积和礁前斜坡两个亚相。前者位于后者的下方,坡度和缓,塌积物主要来源于礁核,粗细混杂,大礁块直径达数米。细小的生物碎屑也不少,这些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以崩塌和滑移等方式运移并堆积。礁前斜坡亦称礁坪前坡,坡度达50°以上,其上限与珊瑚丛生带呈过渡渐变关系,平面上呈槽沟与礁脊相间排列的锯齿状槽沟-礁脊系,礁前斜坡一般为硬底质。 礁后带:包括海滩、砂坝(或灰砂岛)和澙湖3个亚相。海滩是向礁坪倾斜的潮间带,由珊瑚屑等生物砂组成,岸礁的海滩有少量陆源碎屑,海滩砂可被文石、高镁方解石等碳酸盐类矿物胶结形成海滩岩;砂坝(或灰砂岛)位于潮上带,由珊瑚等生物砂(砾)组成,岸礁区的砂坝可见陆源碎屑,一般高3~5米;澙湖是堡礁和环礁所特有的相,平均深度为45米,可分出澙湖斜坡、点礁和湖底3个微相,澙湖斜坡与点礁周边有分枝状珊瑚生长,湖底为灰泥(南海黄岩岛环礁)或珊瑚泥(太平洋比基尼环礁)沉积。
上述相带只有在堡礁和环礁才一应俱全;台礁无礁后带;岸礁的礁后带仅包括海滩和砂坝。 (责任编辑:清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