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珊瑚博物馆 > 珊瑚礁探秘 >

珊瑚礁的分带

时间:2019-08-04 16:33 点击:
珊瑚礁的分布并不是一尘不变的,相反,它具有分带的结构。本篇将科普珊瑚礁的分带。

    珊瑚礁由3个基本相带组成,即礁前带、礁核带和礁后带。

           礁前带:包括礁前塌积和礁前斜坡两个亚相。前者位于后者的下方,坡度和缓,塌积物主要来源于礁核,粗细混杂,大礁块直径达数米。细小的生物碎屑也不少,这些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以崩塌和滑移等方式运移并堆积。礁前斜坡亦称礁坪前坡,坡度达50°以上,其上限与珊瑚丛生带呈过渡渐变关系,平面上呈槽沟与礁脊相间排列的锯齿状槽沟-礁脊系,礁前斜坡一般为硬底质
   
礁核带:包括珊瑚丛生带、砾堤(或藻脊)、礁坪和礁塘等 4个亚相。珊瑚丛生带的珊瑚不仅向海方增长,并以低潮线为上限向上繁衍,最终的结果是扩大礁坪。在波浪、潮流和风暴潮作用下,珊瑚丛生带为礁体其他相带提供了丰富的碳酸盐沉积物。砾堤(或藻脊)展布在礁坪前缘,一般高出礁坪1米以上,抗浪性强,砾堤由礁块或礁砾组成,物质来源于珊瑚丛生带,通常由波浪、风暴潮上掀堆积。大洋环礁的砾堤,常被孔石藻、石叶藻等包壳粘生,形成藻脊。礁坪亦称礁平台,是珊瑚礁的主体,主要由珊瑚礁岩构成。礁坪的发展上限为低潮线,表面因珊瑚群丛构成的圆桌状突起(黑圆石)和不规则延伸的溶沟切割而崎岖不平,有的还发育有珊瑚和贝壳碎屑组成的砂(或砾)斑堆积,礁坪上松散生物屑沉积物的粒径由海向内变细。礁塘界于礁坪与海滩之间,深几十厘米至数米,底质为砂质。

            礁后带:包括海滩、砂坝(或灰砂岛)和澙湖3个亚相。海滩是向礁坪倾斜的潮间带,由珊瑚屑等生物砂组成,岸礁的海滩有少量陆源碎屑,海滩砂可被文石、高镁方解石等碳酸盐类矿物胶结形成海滩岩;砂坝(或灰砂岛)位于潮上带,由珊瑚等生物砂(砾)组成,岸礁区的砂坝可见陆源碎屑,一般高35米;澙湖是堡礁和环礁所特有的相,平均深度为45米,可分出澙湖斜坡、点礁和湖底3个微相,澙湖斜坡与点礁周边有分枝状珊瑚生长,湖底为灰泥(南海黄岩岛环礁)或珊瑚泥(太平洋比基尼环礁)沉积。

 上述相带只有在堡礁和环礁才一应俱全;台礁无礁后带;岸礁的礁后带仅包括海滩和砂坝。

 


(责任编辑:清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