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珊瑚博物馆 > 珊瑚礁探秘 >

珊瑚礁的形成学说

时间:2019-08-04 16:40 点击:
珊瑚礁的形成过程百年来众说纷纭,小编今日就带领大家一窥珊瑚礁形成学说的演变过程。

1842年,达尔文提出的珊瑚礁成因的沉降说认为,珊瑚礁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育阶段

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这一理论的地质背景是火山岛不断下沉,所以又称为礁基沉降说。达尔文还指出,某些环礁可在平坦的沉降台阶上形成,不必经过堡礁阶段;浅滩可直接由珊瑚生长发育成环礁,而无需发生沉降运动。沉降说将珊瑚礁三种主要类型密切联系成一完整的发生系列,获得不少学者的支持。19501952年在马绍尔群岛埃尼威托克环礁钻探,分别在1267米和 1405米遇到玄武岩基底。由于珊瑚只能生长在浅水区,可见生长基底曾下沉1000余米。对于大洋环礁来说,沉降说是可信的。

美籍加拿大学者R.A.戴利(1915)则强调冰川控制海平面变化,并对珊瑚礁发育产生影响,提出有关珊瑚礁成因的冰川控制说,认为冰期时海面下降100米,使出露的珊瑚死亡,当时水温低,泥沙量大,珊瑚不能生存,已有的岸礁遭毁坏,滩地被削平到冰期时的海面高度。冰期后,海面上升100米,环境适合珊瑚繁衍,它们在冰期时形成的夷平台地上生长,一般是外缘更适合珊瑚繁殖,因而增长快,逐渐形成堡礁和环礁。戴利认为,冰川控制说能更好地说明澙湖所具有的浅而平坦特性。但这一假说难以解释钻探揭露的厚逾千米的珊瑚礁体。

1935年,美国学者J.E.霍夫迈斯特和莱德提出关于环礁成因的先成海台说,但只能说明某些小而薄的礁体的成因。1947年,荷兰地质学者P.H.奎年将沉降说和冰川控制说结合考虑,提出冰期成因沉降说,认为沉降说是正确的,但冰期海平面下降对珊瑚礁确有侵袭作用,对礁体的表面形态特征有显著影响。由于珊瑚礁的成因是复杂的,要圆满解释所有珊瑚礁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责任编辑:清月)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