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长满牙齿的鱼,它的名字叫羊头鲷(Archosargus probatocephalus)。
![]() 图1 羊头鲷(图片来源:Wikipedia) ![]() 图2 囚鱼 羊头鲷的眼睛炯炯有神,外形“凶神恶煞”,如果它和鲨鱼那样,满嘴尖牙,倒也不显得奇怪了,可它偏偏长了一排大大的门牙,以及用来咀嚼的臼齿。与其说像羊,不如说它更像是长了一口人类的“大白牙”。一张嘴,像人类要说话一样,画面相当“鬼畜”。 看着它如同人类露齿大笑一般的样子,真有点慎得慌,有一种弗兰肯斯坦缝合怪的即视感。 2021年9月下旬,一位垂钓者钓到了4公斤左右重的羊头鱼。当他把羊头鲷张大嘴巴、漏出牙齿的“大头照”发到网上的时候,网友评论: “我觉得爷爷丢了假牙,这条鱼捡到了。” “看来帮它看牙的牙医技术不咋样。” ![]() 图3 羊头鲷(图片来源: Jennette's Pier/ Facebook) ![]() 图4 羊头鲷的牙齿示意图(图片来源:文献1) 长了一口好牙,当然吃嘛嘛香。 从壳没那么硬的虾子,到壳坚硬无比的牡蛎、螃蟹、藤壶和蛤蜊,都是羊头鲷的猎食对象。破壳、吃肉,所向披靡,换作是你想直接咬开一只硬邦邦的蛤蜊,恐怕牙齿都得崩掉。羊头鲷这一口好牙果然没白长。 那问题来了,羊头鲷的牙这么厉害,能打开核桃壳吗? 首先,我们得知道羊头鲷的咬合力有多大。有科学家从佛罗里达州坦帕湾口捕捞了190条羊头鲷,从未成年的小鱼到成年的大鱼都有,然后测试了它们的咬合力。 为了更贴近自然环境下捕猎的场景,科学家还买了一些贻贝和牡蛎来给羊头鲷做咬合实验。 刚开始,科学家根据不同羊头鲷的解剖学结构,测算它们的咬合的杠杆距离、肌肉质量和肌肉密度,计算出了咬合力。 结果是显然的——个头越大的羊头鲷咬合力越大。从下面这张表的曲线就可以看出来,鱼的个头越大,咬合的杠杆距离越长,咬合力则越大,这是简单的杠杆原理。 ![]() 图5 羊头鲷的个头与咬合力大小的关系图(图片来源:文献1) 可以看到,成体的臼齿咬合力最高可以达到400N以上,而门牙的最高咬合力可以达到250N左右。如果羊头鲷用这种力度咬你的话,会有多痛呢? 假设一个小女孩重40kg,400N大概就相当于一个小女孩用脚尖踩在你身上的感觉,而250N相当于一台老式自行车,前轮不着地,立着放,用后轮的一个接触点压着你身上的感觉。有一说一,还是挺疼的。 如果把羊头鲷的成长分为5个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羊头鲷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咬合力还没有这么大,就只能吃些蠕虫和小虾了; 第二个阶段,羊头鲷可以吃些小螃蟹; 第三个阶段,就可以吃甲壳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的石蟹了; 第四个阶段,可以捕捉甲壳直径为两厘米的石蟹; 第五个阶段,硬壳的牡蛎和蛤蜊这些吃起来“嘎嘣脆”的美味佳肴,都进了它的菜单。 后来,科学家直接拿羊头鲷做咬合测试。咬合杠杆为170毫米长的羊头鲷,最大实际咬合力约65N,咬合杠杆172毫米长的,则达到74N的最大实际咬合力,咬合杠杆315毫米长的羊头鲷最多达到约196N。 ![]() 图6 羊头鲷咬合力数据(图片来源:文献1) 有科学家在2008年做了一个跟压裂核桃外壳有关的研究,做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核桃外壳压裂机。 对于破核桃壳能否成功而言,影响的因素有好几个,比如壳的厚度,核桃的水分占比,对核桃施加力的方向等。 ![]() 图7 给核桃施加力的方向,z为棱处 (图片来源:文献2) ![]() 图8 几何平均直径与力的关系图(图片来源:文献2) 根据这两个研究,可以大致推测,对于一个正常的核桃来说,从棱处捏碎它,需要几百牛的力。 当然,这些研究只是针对破壳机器而言的。机器施加的力都被施加在很小很小的面积上,如果施加力的面积过大,压强过小,研究中施加的力就不够了。 就拿手捏鸡蛋来说,如果你是手完全握住一个鸡蛋,哪怕是脆皮的鸡蛋,不管你用多大的力都很难捏爆它。 这么看下来,30厘米的成体羊头鲷最大的实际咬合力并不能把核桃咬碎,哪怕是从最脆弱的棱下手,都不行。 成体羊头鲷至少还需要多一倍的力,才有可能勉强干碎一颗核桃,咱们把它当成开核桃工具的小梦想,怕是要破碎喽。 但如果你找到一条足够大的羊头鲷,理论上是可以达到400N以上的咬合力的,有可能充当“行走的开壳器”的。 ![]() 图9 身形较大的羊头鲷(图片来源:YouTube) 比如,你能否养得活足够的羊头鲷来给你“帮忙”? 在前面那个测试羊头鲷的研究中,科学家只拿了3条鱼做测试,并不是“舍不得实验经费”,只买三条鱼,而是养的很多羊头鲷都死了,能拿来测试的只有3条而已。 而就算你把羊头鲷养活了,它愿不愿给你开核桃也是个问题……开了壳,还得想办法从它嘴里掏出核桃仁,避免它把核桃仁给吞下去吃了。假设前面这些你都搞定了,你已经幸运地从鱼嘴里掏出了核桃仁,那么,你还得习惯吃有一股鱼腥味的核桃仁…… 反正我是不敢想象这东西有多美味,yue。 参考文献: [1]Fernandez L P H, Motta P J. Trophic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ial performance: ontogeny of oral jaw‐crushing performance in the sheepshead, Archosargus probatocephalus (Teleostei, Sparidae)[J]. Journal of Zoology, 1997, 243(4): 737-756. [2]Sharifian F, Derafshi M H. Mechanical behavior of walnut under cracking condi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08, 8(5): 886-890. [3]M. A. Koyuncu, K. Ekinci, and E. Savran. “Crack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lnut.” Biosystems Engineering 87.3 (March 2004): 305–311. (转载自科普中国融合创作,作者:苏澄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 (责任编辑:晓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