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数字昆虫博物馆移动版

> 科普百科 > 昆虫的外形 >

昆虫科普——竹蛉

竹蛉,学名为Oecanthus indicus Saussure,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的一种动物。

该物种成虫体长12-14mm,浅土黄色,柔软。口器下口式。下颚须下唇须各一对。下颚须5节,l、2节粗短,3、4、5节细长,下唇须3节。复眼发达,椭圆形,黄褐色,着生于触角窝的后下方。触角丝状,长度是体长的两倍。前胸背板长是宽的1.5倍。前后翅均薄如纸,透明,前后翅均超过腹末,后翅端部露出前翅,前、中足细而短,前足胫节具一对听器,跗节3节,后足特长,胫节背方有两列齿,端部2枚长刺,跗节4节。似琵琶形,前翅前狭后宽,发音膜大而明显,椭圆形,内有两条横脉。尾须两根,端部微弯,布满绒毛。似梭形,前翅狭长。产卵器平直,剑状,8-10mm,超过尾须,末端有3枚黑褐色纯齿。 黄褐色,形态同于成虫,柔软,体长5-6mm,大小如小蚊子,无翅。触角33节,超过体长。圆桶形,光滑,半透明,黄白色,长3-4mm,孵化前乳白色。

据资料记载,此虫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福建、江苏、。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俄罗斯、苏联等。
 

中華樹蟋


竹蛉雌成虫利用发达的产卵器在葡萄枝条上钻孔,卵产于枝条卵后则分泌白色的胶状物覆盖在产卵孔上成白色的小点,产卵孔排成行,间距10mm左右。剖开枝条,每产卵孔内有2-5粒卵,被寄生的树条发育不良,易折断,影响水分养料的输送,降低产量。

此虫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为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若虫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下旬;成虫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下旬;产卵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越冬期为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下旬。
 

Oecanthus sinensis 


该物种成虫不活泼,移动以跳跃为主,喜藏于杂草或土块缝隙中,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杂草的幼嫩组织,8月中旬开始产卵于当年生成熟葡萄枝条中,次年孵化后卵壳仍留在产卵孔中。白天在枝叶上爬行觅食,只有受惊时才会跳跃,喜欢在夜间鸣叫,叫声为 句、句、句、句 …… 很像蟋蟀的鸣声,但蟋蟀节奏较慢。鸣叫时两前翅竖立,与身体约成75°角。边走边鸣,鸣声因而忽此忽彼,常常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竹蛉因其鸣声清脆响亮、体型纤细、体色秀丽而成为民问传统的娱乐鸣虫之一。

此鸣虫以植物的鲜嫩花叶为食,也喜吃蚜虫,繁殖时,雌虫常把卵产在植物的嫩枝内。饲养竹蛉的饲养器,可用木质、竹质的圆形、方形盒,纸质较硬的盒子也可以,如有透明的塑料或有机玻璃质的盒子当然最好。但不论何种材料质地的,都应有通气小孔。竹蛉比较好静,不喜强光,平时饲养盒不宜多移动,必须移动时也应轻一些,不使其受到较大震动或摇晃,否则会影响它的习惯,造成几天不鸣。饲养盒放置的地方,以较暗或弱光环境为好,但也不要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否则,当需要喂食或打扫或观赏时,突然移至亮处,会使它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而惊慌失措,甚至伤害身躯。平时喂饲的食物以米粥、苹果、梨子、南瓜、山芋为主,最好不要喂米粥、米饭,否则容易粘上翅膀,也可适当喂些蚜虫和鲜嫩的树叶。食物要新鲜清洁,并经常调换品种,以保证它获得多种不同的营养成分,增强它的体质。体质好的鸣虫,不仅鸣声响亮悦耳,而且抗病能力强,可以生存较长时间,若保暖保养得当,可养至春节以后。
 


(责任编辑:天晴)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