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数字昆虫博物馆移动版

> 科普百科 > 昆虫的外形 >

“危险”的胡蜂

胡蜂,马蜂、黄蜂、草蜂科,属于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胡蜂科(Vespidae)的一种动物。

本物种呈椭圆形、白色、光滑, 卵端部形成胡蜂未来的头部, 基部形成腹部;。该物种体粗胖, 两端略尖, 梭形、白色, 无足, 幼虫消化道不与排泄孔相通, 而于中肠部由围食膜形成一封闭的囊, 排泄物被贮存在这囊中,化蛹后此囊干硬变黑,随蜕掉的皮一起脱出;蛹为黄白色, 随老熟程度逐渐加深, 头、胸、腹分明, 主要器官均明显可见, 蛹不食, 在蜂室内羽化成蜂后, 以上颚咬破室口钻出;。该物种成虫头部前后略平,大型复眼位于头上部两侧, 呈肾形, 胸部近似圆柱形,端部略细,胸部分3节, 每节生有1对足, 中、后胸上各生有1对膜质的翅,即为前、后翅。成虫3对足均灵活有力, 有抓捕昆虫、辅助取食、修筑蜂巢之用。
 


胡蜂雄蜂腹节和触角均较雌性多1节, 很多种的触角端部节常弯成钩状;雄蜂腹部末端有一雄性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基部为1对粗壮的生殖突基节,端部为较细而突出的生殖刺突,有握抱作用;雌蜂腹部末端有能伸缩的蛰针,可排出毒液,故仅雌蜂蛰人。
 


我国闽南山区黑盾胡蜂一年可发生5一6代,闽东地区的墨胸胡蜂一年4一5 代。由于种类不同或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就是同一种类也由于越冬蜂王营巢产卵的始期差别较大,均可直接影响世代数的差异。 ·每群均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墨胸胡蜂三型蜂的发生及其作用。 越冬后的蜂王经过一段时间活动和补充营养后,各自寻找相对向阳避风的场所营巢,边筑巢边产下第一代卵,还担负御敌捕猎食物,饲育第一代幼虫和羽化不久的蜂等内外勤一切工作,它是这时巢内唯一的成年蜂。从第二代羽化后的雌蜂中少数个体与雄蜂交尾成功成为当年正常产卵的首批新王,接着越冬蜂王被交替了。

墨胸胡蜂第三代就出现雄蜂10多只,它是第二代雌蜂中未经交尾授精的个体产卵繁育而来的,它们可与同巢或异巢的少数雌蜂交尾,亦可与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尾,交尾后不久陆续死亡,而最后一代雄蜂数量多占总蜂数1/6~15/。可见,墨胸胡蜂一年中雄蜂至少发生2代以上。 专司扩大蜂巢的建筑、饲喂、清巢、保温、捕猎食物、采集、御敌和 护巢等内外勤活动。这些工蜂性情暴烈凶狠,鳌针明显,排毒量大,有攻击力,第一代的成蜂全为担任内外勤工作的工蜂。第二代雌蜂中除少数交尾成功成新蜂王和个别个体未经交尾产雄性卵的雌蜂外,余下大部分是工蜂。
 


 

根据危险程度,可将胡蜂划分为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无危险级别,对人类并无主动攻击性。 危险系数较低,基本能与人和平相处; 危险系数高,甚至能致命。其中目前在我国尚未成患的黄蜂用橙色预警,而需高度警惕的杀人胡蜂则用红色警示。


 

(责任编辑:天晴)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