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数字昆虫博物馆移动版

> 科普百科 > 昆虫的外形 >

你能分清蜻、蜓、蟌吗?

      从昆虫学的角度讲, 蜻是蜻,蜓是蜓,蟌是蟌,还挺复杂!尽管成虫都有两对窄而透明的翅,腹部细长共10节,复眼突出,3颗单眼。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极具军事仿生学价值)。


 
  蜻蜓是一类比较原始且种类较少的食肉性昆虫,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1只蜻蜓能在1个小时之内吃掉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菌传播,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
      蜻蜓目隶属于昆虫纲,共分3亚目,23科,约6500种,中国已知400种,估计约有600多种。均翅亚目,色常艳丽,统称“蟌(音葱)”,俗称“豆娘”。差翅亚目,俗称蜻蜓,包括蜓总科、大蜓总科、蜻总科。间翅亚目,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
 
一、蜻科
三角丽翅蜻
形态特征:成虫腹长20~23mm,后翅长25~27mm。合胸蓝黑色,具金属青铜哑光,密被柔毛;前后翅基部具金属蓝紫色光泽色斑,在日光强烈时反射尤其明显。腹部蓝黑色。雌虫与雄虫相似,但翅基部色斑无金属光泽。
生态习性:飞行期5—9月;出没于静水环境,常停在水边草叶上。

 

二、大蜓科
巨圆臀大蜓
形态特征: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蜻蜓。成虫腹长70~95mm,后翅长57~80mm。复眼绿色。合胸主要为黑色,合胸背前方具上宽下窄黄色条纹1对,合胸侧具较宽条纹2条。腹部黑色,第2~8腹节前半部具黄色环纹,其中,除第2腹节外,其余黄环纹均被黑色的背中隆脊隔断。翅透明。足黑色。雌性翅基略呈淡黄色,黑色产卵管器长达10mm,硬锥状。
生态习性:飞行期4—11月;生活于低、中海拔山区水质清澈的溪流环境.
 


三、蟌科
翠胸黄蟌。
形态特征:腹长28~35mm,后翅长17~23mm。雄虫体型较粗壮,胸部呈鲜艳的橄榄绿色,腹部呈橙红色。雌虫腹部黄棕色,背面尤其近端部有黑斑。
生态习性:飞行期3—11月。喜半荫半阳环境;常栖于小溪、湖泊、沼泽、水沟、荒田等水体附近草丛里。
 

四、色蟌科
赤基色蟌。
形态特征:本种是世界体型最大的豆娘之一,成虫腹长60~70mm,后翅长47~50mm。雄虫合胸绿色,有光泽,中胸闪烁紫色光泽;翅宽大、浅褐色,翅基部鲜艳的红色斑约占翅长1/4。腹部背面深绿色,有光泽。肛附器黑色。上肛附器长约为第10腹节长的两倍。雌虫与雄虫体形相似;翅淡黄褐色,无色斑
生态习性:飞行期5—9月。常停在溪流中的石头上或植物叶片上。
 


五、鼻蟌科
三斑鼻蟌。
形态特征:腹长18~21mm,后翅长25~28mm。雄虫合胸黑色,中胸三角前黑后粉红色,短于合胸脊1/2,合胸侧有青蓝色条纹和斑点;翅长过腹部很多,翅端部深色区有两行透明区,并有紫色金属光泽;翅痣黑色。腹部黑色,第1~9节两侧有青蓝色斑纹,第10节和肛附器全黑。雌虫褐色,斑纹偏黄绿色且大小形状与雄虫的有差异;翅透明,褐色,无深色区和紫色金属光泽。翅痣白色
生态习性:飞行期3—11月。常见于水流清澈的山涧溪边。

 

六、溪蟌科
方带暗溪蟌。
形态特征:腹长27~34mm,后翅长24~28mm。雄虫体深黑色,后翅近端部有1宽带状黑条纹,约占翅长1/4。雌虫黄褐色;合胸和腹部侧有黄色条纹;翅透明,无黑色带状条纹。
生态习性:飞行期4—10月。常见于水流急速的溪流山涧;雄虫常停于溪旁岩石或植物上,雌虫则喜停在较阴暗隐蔽的植物上。

 

七、山蟌科
白尾野蟌。
形态特征:腹长32~40mm,后翅长28~29mm。雄虫体型粗壮,黑色,合胸近翅基部常有模糊闪电状浅色纹。翅透明。腹部第1~7节基部有浅色环纹,第8~10节大部分或全部呈白色。雌虫与雄虫相似,稍显粗短。
生态习性:飞行期5—9月。喜阴暗、潮湿环境,常栖于细小溪流和有水渗流的浓荫林地。

 

八、扇蟌科
华丽扇蟌
形态特征:腹长27~34mm,后翅20~24mm;合胸黄色,有黑色条纹。腹部主要呈橙红色,第3~7节端部色较深。雌雄色彩相似,雌虫腹部橙红色相对雄性而言显得暗些
生态习性:飞行期4—8月。栖息于阳光充沛、树木茂盛的溪流、山涧附近。

 

九、原蟌科
乌微桥蟌。
形态特征:腹长31~34mm,后翅长19~23mm。雄虫黑色,细长。腹长小于翅长的2倍,第3~7节基部有细小白环。翅透明。雌虫合胸有黄色条纹
生态习性:飞行期4—10月;栖息于溪流、水沟等附近的草丛或灌木丛中。

 

不知道您能区分蜻、蜓和蟌吗?
1. 眼睛的距离:蜻蜓的复眼大部分是彼此相连或只有小距离的分开;蟌的两眼有相当大距离的分开,形状如同哑铃一般。
2.翅膀的形状: 蜻蜓其前后翅形状大小不同,差异甚大。蟌前后翅形状大小近似,差异甚小。
3.腹部的形状: 蜻蜓的腹部形状较为扁平,也较粗。蟌的腹部形状较为细瘦,呈圆棍棒状。
4.停栖方式: 蜻蜓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平展在身体的两侧。一般蟌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合起来直立于背上。
5. 胸部:蜻蜓的胸部肌肉较发达,健壮,宽阔,而蟌比较狭小。
6. 飞行能力:蜻蜓的飞行能力强,而蟌却很微弱。
 
蜻和蜓的区别:
1.体型:蜻科体型中等,但蜓科体型较大。
2.看尾的末端:蜓的尾较细,但尾末端变大。而蜻的尾末端多与前端粗细差不多或逐渐变细。
3.看尾的长度:蜓的尾部较长,而蜻的尾部则短一些。
 
小小的蜻蜓,大大的学问!
(以上大部分内容选自2020年8月7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公众号")

  (责任编辑:泳茹)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