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贝冢”,就是人们吃完贝肉后堆积贝壳形成的贝堆。考古资料显示,至少早在距今16万-15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捕捞贝类作为食物。人口越多,食物越紧缺,对贝壳的捕捞也就越密集,一些生长缓慢的贝类来不及长大就可能被吃掉。因此,贝冢中贝壳的尺寸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类的捕食压力,贝壳越小,就提示当时人类的捕食压力越大,也就意味着人口越多。由此,克莱恩和斯蒂尔设计了巧妙的实验,通过测量贝冢中贝壳的大小估测当时人类的人口数量,看看石器时代中期人口的变化是否与过去的假说相符。
![]()
他们利用光释光测年法(OSL)考察了克莱西斯河(Klasies River Caves)等多个史前遗址,对其中属于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三种贝壳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上述三种贝类在非洲石器时代中期的平均尺寸更大,提示当时人类的捕食压力比石器时代晚期要小,也就是说,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人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比石器时代晚期更少。这一结果的解释与过去人们对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变化的认识有很大差距,人口的大幅增长只出现在了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交接时期。
过去,许多学者都用石器时代中期的人口增长解释非洲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行为创新,并以此作为5万年前智人大迁徙的基础。如今,克莱恩和斯蒂尔的研究证明,人口的大幅增长出现在人类走出非洲同一时期而非之前。因此,人口增长并不能用于解释非洲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行为创新。 这项研究对人类行为创新形成的假说提出了质疑。既然发生在石器时代中期的行为创新并不太可能以人口增长为基础,那么如何解释这些创新的发生?接下来,研究者需要继续寻求新的解释。 (责任编辑:黄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