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贝类博物馆 > 轶闻趣事 >

当小“明”长大后……

时间:2018-10-23 20:30 点击:
注满水池需要3分钟,放空需要4分钟。如果7岁的小明边注水边放水,问:500年后小明长什么样?
      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这只叫“明”的北极圆蛤(Arctica islandica,不是我们日常吃的北极贝)。2013年3月发表的论文认为,它已经活了507年,是“已知精确测定过的活得最久的多细胞个体动物”。“明”死于2006年。

“明”的遗照  图片来源:Rob Witbaard
 
      如同树的年轮,贝壳上也有由不同时节生长快慢差异产生的生长纹。这些环纹由贝壳的生长速度决定,而对于冷血的贝类而言,生长速度和生活环境的温度关系非常密切。由此,科学家根据纹路的宽窄反推出历史上的温度变化,从中探讨我们现在地球温度的上升是否异常


北极圆蛤表面一圈圈的生长纹  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在理想的环境下,一年的季节变化会带来一个快速生长期(夏)和一个缓慢生长期(冬),贝壳的表面便会形成一轮生长纹。80年代,罗伯·维特巴尔德(Rob Witbaard)提出,生长纹可以用来衡量北极圆蛤的年龄。而与此同时,生长纹的宽窄,又恰恰印证着每一年季节历时的长短。因此在科学家的眼中,北极圆蛤的生长纹就是一年一笔的气候记录表。
     
北极圆蛤很长寿,虽然目前还没发现哪个圆蛤能活一千年,但两三百年的并不罕见,科学家可以用比对的办法把几个蛤的记录连在一起。他们将每个贝壳的纹路宽窄数字化,用得到的一串数字代表这个贝壳过去生长的每一年的平均温度。比对两个不同贝壳的数据,可以认为两串数字中重合的部分记录的就是同一段时间,这样便可以将两段数据拼接,形成更长的记录。由此,只要确定了一个贝壳的的生卒年份,科学家就能把这些数字都对应到历史上的具体年份。

研究者连成了一段长达1357年的气候变化记录,连同大量的其他数据一起发表在2013年3月的《古地理古气候与古生态》上

      回到“明”的故事上,由于北极圆蛤生活在潮下带,用挖泥铲挖出来的北极圆蛤外表面通常很脏,没办法数生长纹。因此,2006年,来自英国班格尔大学的贝壳研究者保罗·巴特勒(Paul Butler)等人就决定,将他们这趟出海捞的两百多北极圆蛤全部撬开,方便计算年龄。结果在统计中他们发现,其中的一个贝壳居然有405个生长纹,相当于是中国明朝时期出生的“老祖宗”啊!当时已知存活最久的贝只有374岁,显然“明”(刚撬开的……)刷新了记录。
     
好在长寿的北极圆蛤不难找,光研究者的一个小区域内小采样就得到了这么多三百岁以上的蛤,可以想见肯定有更长命的北极圆蛤还在海底静静生活着呢。论文作者之一阿兰•瓦纳马克(Alan D. Wanamaker Jr.)认为,找到600岁的圆蛤也不算稀奇。

        

      
(责任编辑:黄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