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贝类博物馆 > 轶闻趣事 >

显微:眼前的沙不是沙

时间:2018-10-23 20:30 点击:
放大放大再放大,沙子会变成什么?让我们跟随 Greenberg 的3D显微镜,一起领略沙粒的曼妙吧。
      也许,沙子是银色的沙滩在脚下呢喃;也许,沙子是狂烈的戈壁在耳边呼啸。人们印象里的沙子似乎总是绵绵一片:缠绵出海浪的温柔如此,携起手来、用漫天的黄染褪大漠的夕阳亦然。不过,却有那么一位科学家,不愿仅用常眼捕获群沙的表象。借助显微镜的力量,他发现沙子可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整齐划一。每一粒沙都有自己绚烂的个性,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优雅的天堂。
      任职于夏威夷大学的 Greenberg 曾经是一名摄像师和电影摄影师。33岁那年,他离开洛杉矶,到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生物医学,并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身为博士的 Greenberg 在南加州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教授生涯。在那里,他发明了一种新型高清三维成像显微镜。长期以来,Greenberg 一直通过他的3D显微镜来观察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他发现,平常至极的沙粒成倍放大后竟是另一番奇异景象。

 
/gkimage/g5/y2/9l/g5y29l.png
图1
图片来源:Dr. Gary Greenberg 的网站 Sandgrains.com (下同)

 
      细小的“沙子”在显微镜下原形毕露——居然是一颗贝壳(图1)。包围着它的是三根海绵骨针。这是海绵的矿物骨骼,由硅化物组成,透明得动人心魄。另一边,在火山岩和珊瑚石的包围下,又是一颗小小的贝壳(图2)。日积月累的冲刷打磨,这颗贝壳略略发白,却不失故乡大海的色彩。

 
/gkimage/5q/ib/up/5qibup.png
图2

 
      再看看这边,取自冲绳岛的白沙在(图3)显微镜头下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放大再放大,“白沙”原来是有孔虫分泌出的碳酸钙贝壳(图4)。星形的贝壳形态各异,这颗六角星看起来像极了冬日的雪花(图5)。
 
/gkimage/kh/7p/ux/kh7pux.png
图3

/gkimage/dd/5v/ib/dd5vib.png
图4

/gkimage/qy/19/p3/qy19p3.png
图5

 
      相宜的形态,斑斓的色彩,有多少人会想到沙子竟是如此富有个性的存在?Greenberg 说:“沙子已是如此的美丽特殊,何况人类?”的确,世上没有两颗一模一样的沙,就如同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大自然真不愧为最有灵感的艺术家。
 
(责任编辑:黄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