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贝毒

时间:2018-12-19 12:50 点击: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soning,简称PSP)是一种神经毒素,毒理与河豚毒素(TTX)相似,毒性强。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soning,简称PSP)是一种神经毒素,因人们误食了含有此类毒素的贝类而产生麻痹性中毒的现象,所以称之为麻痹性贝毒。其毒理与河豚毒素(TTX)相似,主要是通过对钠离子通道的影响而抑制神经的传导。麻痹性贝毒在许多种不同的贝毒中毒事件属最严重,因其强烈毒性,经常造成消费者中毒死亡事件,并且具有广布性与高发性。

麻痹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来源于赤潮中的有毒藻类。赤潮一般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已知中国沿岸海域中能引起赤潮的生物有260余种,其中能产生赤潮毒素的就有78种,与有毒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贝毒素)主要有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丧失性贝毒(ASP)和雪卡毒素(Ciguatera)五大类。其中,PSP被公认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严重。麻痹性贝毒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主要由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is)、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A.fraterculus、A. fundyense、A. cohorticula、Pyrodinium bahamense、Gymnodinium catenatum等分泌产生。此外,细菌、蓝藻、红藻(Janiasp.)中的一些种类也可以产生PSP毒素。1999年在淡水蓝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Lyngbya wollei(Onodera et al.,1997)中也发现了PSP毒素。有毒赤潮发生时,贝类大量摄食有毒藻,其藻毒素在贝类体内累积,当毒素含量超过人类食用安全标准时,人类食用此类贝类产品往往就会发生中毒的危险。染毒贝类不能通过外观与味道的新鲜程度来加以分辨,而且冷冻和加热不能使其完全失活。



麻痹性贝类毒素很强的毒素之一,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在1999年之前,中国已有24人死于麻痹性贝毒中毒。中国政府规定上市贝类麻痹性贝毒必须低于4Mu/g。PSP毒素的毒性很强,摄入1mg就可致人死亡。对动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高度特异性,使人中毒的范围在600~5000Mu之间(Mu为毒力单位,1Mu是指使18~22g的小白鼠在15min内死亡的毒力),致死剂量为3000~30 000Mu。它由20多种结构不同的甲藻产生的毒素组成,这些甲藻既可在热带水域又可在温带水域生长。

PSP毒素中毒的最初症状为唇、口和舌感觉异常和麻木,这是由于口腔黏膜局部吸收了PSP毒素。继而这些感觉波及到靠近脸和脖子的部分,指尖和脚趾常有针刺般痛的感觉,并伴有轻微的头痛和头晕。有时在早期阶段出现恶心和呕吐。中毒稍微严重,出现胳膊和腿麻痹,随意运动障碍,经常有眩晕感。中毒严重时,则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喉紧张;随着肌肉麻痹不断扩展加重,最终导致死亡。中毒致死的突出特点是患者临终前意识始终清晰。危险期为12~14h,度过此期者,可望恢复。PSP毒素中毒的严重程度由摄入的PSP毒素的特异毒性、摄入数量和排出速率决定。PSP毒素各衍生物毒性大小与其结合Na+通道位点1的牢固程度密切相关。


PSP 食物中毒很难诊断,一般诊断主要是依据进食史,即发病前摄入过可能含有PSP 的水产品,临床症状是以神经系统和神经机能支配紊乱为主要症状,以及有很明显的心脏血管的表现等综合判断,并且需要与抗胆碱酯酶(如毒扁豆碱)杀虫剂中毒、河豚鱼中毒等进行鉴别。没有特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来协助诊断,然而,可以收集中毒水产品的捕捞地水样检测有毒双鞭甲藻及对可疑食物PSP 定量定性检测来确定是否为麻痹性贝类中毒。中毒早期可皮下注射盐酸阿朴吗啡5mg引吐,或洗胃后灌入2%碳酸氢钠1L,口服活性碳吸附剂使毒素被吸附排出。对肌肉麻痹者可在急性期后给予士的宁2~3mg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旦发现呼吸困难,必须立即实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或机械呼吸,及时供氧。对PSP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


(责任编辑:黄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