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主要是因贝类摄食短裸甲藻后在体内蓄积,被人类食用后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的中毒。它的毒性较低,对小鼠的半致死量为LD5050μg/kg。由于产毒藻短裸甲藻也曾称为Ptychodiscus breve,因此这些毒素也称为Ptychodiscus brevetoxin(PbTx)。 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主要是因贝类摄食短裸甲藻后在体内蓄积,被人类食用后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的中毒。从短裸甲藻细胞提取液中分别分离出神经性贝毒共计13种,其中11种成分结构已经确定。NSP可以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当人吸入含有其毒素的气雾时也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它的毒性较低,对小鼠的半致死量为LD50为50μg/kg。NSP是一种去极化物质。它可以打开细胞膜上电压门控的钠离子通道,尤其在细胞膜内电位处于超极化状态时,使钠离子不可控地大量内流,从而使细胞膜持续处于去极化状态,进而引起平滑肌的持续收缩。也曾有研究对其抑制组织蛋白酶的机制表示质疑。另外有报道BTXs 对血细胞K+通道也有影响。 ![]() 1987年10月,美国北卡罗纳州海滨受到一次由短裸藻引起赤潮的影响,造成海水变色、鱼死奋,人吃了受赤潮影响的贝类(牡砺、蛤)发生神经性贝类中毒(neuro 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对中毒病人进行了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海岸线各国家建立联络中心,及时了解海岸线区域有关的渔业状况,规定凡在10月23日之后吃过贝类而患神经和胃肠道系统疾病的人均列入个案调查对象范围内,同时对赤潮水直接镜检,结果每升中短裸藻含量大于5000,而且吃了受赤潮影响贝类必在24h内有中毒症状且至少持续lh的病人作为回顾性分析的对象,贝类毒素毒力生物测定采用鼠单位(MU)。 结果表明,在20餐中肯定吃过牡砺的发病人数共48人,几乎同时出现不同程度胃肠和神经系统的病症,平均潜伏期3h时(15min~18h),平均病程17h。主要胃肠症状是腹痛(48%)、恶心(44%)、腹泻(33%)和呕吐(10%);感觉神经症状包括神经性麻痹(81%)、体温逆差(17%)、肌痛(13%);脑神经症状有眩晕(60%)、共济失调(27%)、战栗(6%),运动神经症状有无力(31%);其他全身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寒战、头痛等,一般病情比较缓和,无死亡病例。48名患者中有41名(85%)是居住在海岸线的5个区域内,这些区域为第一次受赤潮侵袭,短裸藻细胞浓度最高。病例发生时间是从10月27日至12月9日,发病高峰在11月。44例(92%)食用自己和朋友送的贝类,4例(8%)从市场购进,其中多例是在当局禁止销售贝类之前购进,2例是在其后购进。中毒者除一餐是牡砺与蛤合食外,余者全是食用的牡垢。食用牡砺除一例吃冻牡砺外,其余牡砺感官检查均正常。经过回顾性分析,吃过有关贝类共有85人,发病48人,患病率56%。神经性贝类中毒随着牡砺食量增多其毒性和危险度也随着增加,并通过4人模拟实验均得出阳性结果。 因此,对易被短裸藻污染的海域及时做好海水常规检测,及早了解赤潮影响的海域,在贝类可能受污染之时,做好宣教工作和终止销售可食用贝类,是有效预防NSP发生的关键。 (责任编辑:黄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