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心螺(Cone Snail)又叫“芋螺”,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一般多生活在暖海,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芋螺科,是在沿海珊瑚礁、沙滩上生活的美丽的螺类。鸡心螺外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像鸡的心脏或芋头。其种类很多,有不同的色彩和花纹,是一种含有剧毒的海洋生物,因为它的尖端部分隐藏着一个很小的开口,里面有毒牙,可以从这里射出毒液,足以使受伤者一命呜呼。 鸡心螺是一种常见于赤道海域珊瑚礁附近的海螺(在巴西比较常见),它最大的个体可以长到23厘米左右。世界上总共有500种左右不同的鸡心螺,这种海洋动物是肉食性的,通常以海洋蠕虫类动物、小鱼、甚至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由于鸡心螺的行动相当缓慢,使得它们不得不使用有毒的“鱼叉”(被称为一种毒性齿舌)来捕捉象小鱼这样的快速游泳的猎物。一些鸡心螺的毒性非常强大,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 鸡心螺,为各种芋螺的泛称。腹足纲,芋螺科。壳呈圆锥形或纺锤形,螺旋部一般小而低,体螺层长而大。壳面具黄色壳皮及各种花纹和斑点,壳口狭长。厣角质,小,不能遮盖壳口。外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螺体呈倒锥形,形状像鸡的心脏或芋头。它们的贝壳坚固,贝壳纺锤形,壳口于近基部较近肩部宽。壳顶扁平,或有一个伸出的螺塔部,有的壳表面平滑,有的有螺旋状装饰。色彩及花纹斑斓多彩。鸡心螺在捕猎的时候,会把身体埋伏在沙子里,仅将长长的鼻子暴露在外面。这样不但能够获取氧气,还可以监视猎物的动静。它的尖端部分隐藏着一个很小的开口,可以从这里射出来一支毒针,,科学名字叫“鱼叉”足以使受伤者一命呜呼。 ![]() “鱼叉”是由其齿舌改进形成的。对于捕食软体动物来说,齿舌既起到舌头的用途,同时又是其牙齿。“鱼叉”是中空和尖利的,与齿舌的根部连接在一起。当鸡心螺发现有猎物靠近的时候,它就将长管状的的喙伸向猎物,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装满毒液的“鱼叉”从喙里像子弹一样的射到猎物身上,毒液能够瞬间将小鱼麻痹,然后鸡心螺收起它的齿舌,将已被制服的猎物拖入口中。 鸡心螺的毒液中含有数百种不同的成分,而且不同种类之间的成分组成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毒素同时还含有镇痛成分,可以使猎物动弹不得和死亡之前变得非常平静。还有一些鸡心螺含有河豚体内的神经瘫痪毒素相同,这种毒素在河豚和蓝环章鱼的体内都有。鸡心螺表面艳丽的颜色和色块儿的模式很容易吸引那些好奇心强的人将它们拾起,而悲剧就恰恰因此发生了。至今已有30多起由于鸡心螺毒液致死的事件记录。还有一种鸡心螺人们通常称其为“雪茄螺”,意思被它蛰后一般就只剩下抽支雪茄的时间来抢救了。 ![]() 一只鸡心螺的毒素足以杀死10个人。它的毒素通常都是针对小鱼的,由于人类和鱼有着相似的神经系统,这使人类同样易于受到鸡心螺的侵害。试验显示:鸡心螺的受害者在死亡前,并没有什么痛苦。科学家在鸡心螺的毒素内发现了100多种化合物,其中就有阻断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使得生物体在死亡时因为神经系统无法传递信息,而没有任何感觉。 由于它的毒素注入人体内后人体不会感到疼痛(因为它麻痹了神经),所以它的毒素可以用来提取麻醉剂。 (责任编辑:黄怡) |